《风景名胜:人文景观的营造与传承》主编:[美]尚伟韩笑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25年8月李白与金陵凤凰台有关凤凰台的最早记载见于《歌书·傅瑞之》中篇,说元嘉十四年(437年)三月百鸟齐聚。 秣陵民王花园里的梅树上。 ”,神色古怪:“其体如孔雀大小,头足小,羽毛鲜艳,字迹五色,声音和谐。扬州刺史彭城王刘义康将此事奏报朝廷,于是下令“将采鸟处改为永昌巷,称凤凰巷”。不过,这里的“书书”指的是“凤凰里”,并没有提到凤凰台。有趣的是,笔记记录得越晚,凤凰塔出现的时间就越早,让人想起顾颉刚的“分层组合”。例如,成书于668年的佛教经典《法源竹林》,记载了东晋平年间(357-361年)《宋书·福睿智》所记载的恶事,比之前近八十年,并将“凤凰离”改为“凤凰台”。在《重修凤凰》一文中 南宋马光祖(约1201-1273年)根据淳熙年间(1174-1189年)保宁寺壁上的记载,也得出“晋级已达平台”的结论。但他主导编撰的《净定健康志》考虑了两种说法,并不清楚:“八亭禅寺位于 市内引虹桥南的宝宁广场。汉武帝赤乌四年,为西住康僧舍(回)建寺,名建初寺。金宋时期,他在这座山上修建了寺庙旁的凤凰台。 “建初寺,后来的八亭寺,元末被毁,其遗址并入瓦观寺。据史料记载,瓦观寺始建于金兴宁二年(364年)。明初寺院废弃,遗址未考。文伯仁《凤凰台》,上海博物馆藏。对“江山胜迹”的描述,直到嘉靖年间(1522-1566年)在杏花村遗址上修建吉庆庵,并出土圣元(937-943年)石像。确认此地为瓦观寺旧址,遂以古瓦观寺取代,凤凰台旧址被重新确认。明朝时期,凤凰台所在地属于魏国公,后逐渐废弃。 “他们为幸存的人建造了一座尼姑庵,并在旁边种植了桂花,并命名为‘丛’。从归庵对面是古瓦观寺,后称上瓦观寺。明朝焦洪(1540-1620)建议改名为丰佑寺。详见他的《丰佑寺重修碑记》。清初周亮工(1612-1672)在清初发起募捐活动。 顺治年间(1644-1661)和康熙六年(1667)赎地,重建凤凰楼。他先后撰写了《赎回凤凰台》和《征募重建瓦观寺凤凰台》,再次证明了凤凰台的根基在左手边。 古老的瓦观寺。康熙初年,江宁知府陈开宇作《凤凰台诗》,收录于其主编的《建宁府志》卷五《山河》。诗序曰:“露台在后。丰佑寺,附近已经被掠地者毁掉了,以后还会毁掉的。既然禁止了,就想办法恢复它,让它永远保存起来。”康熙时期的募捐活动得到了陈开宇的支持,但效果并不显着。很快,凤凰台再次陷入荒野,无法挽回地消失。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是现存第一首写在凤凰台上的诗,也是 正是因为这首诗,后人才记住了凤凰台。值得一提的是,李白还谈到了与凤凰塔有关的美丽地方。如《横江六诗》中有一首写“钞票高过瓦关阁”,还有《登瓦关阁》诗一首。瓦观阁位于凤凰附近 露台,或因瓦观寺而得名。当时很受游客欢迎,但凤凰台却正如很少提到的那样。此外,金陵还有关于凤凰塔的记载:据梁代高僧慧教所著的《高僧传》记载,天竺僧人向那跋陀罗祈求“在秣陵边境凤凰塔西立寺”。这一说法早于《歌书》中关于凤凰楼的记载。后来唐代徐嵩编着的《六朝宫苑》中也提到“凤凰楼在凤台山上,宋元建于嘉中,因凤凰楼而得名”。他将凤凰楼的修建年代推算为刘、宋、元、嘉时期,与《宋书·湘瑞志》中凤凰会聚于此的记载相符。李白的官阁有“门已闭,楼中知凤名”之句,还有“金陵乡愁”《月夜》曰:“台斜观鹊,宫无凤帝楼。” ”可见凤凰楼已毁已久,唯有其名。李白去世一百多年后,诗人尹耀凡(780-855)在《登凤凰台诗二首》中终于说道:“登凤凰台望长安,宫五色铲在冰冷的水中闪闪发光。这些彩色笔将在十年内保持严重状况。又曰:“秋风中凤凰树叶落,人离台凤凰不能来”。诗中,作者不仅反思了“登金陵凤凰楼”,还提到李白奉旨入朝,失望归来。在他的笔下,游览凤凰台是为了尊敬和缅怀李白。李群玉(约813年-约860年)晚唐诗人曾留下《秣陵往事忆》诗:旧吴宫野花黄叶开,六朝华烛散空。龙虎之力不肯,善良的能量已经停止,凤凰之名在旧台上空。随着城市更替,秋天变绿,高低坟墓都被映红。霸主和定土都消失了,只剩下我一个人在水云之中。与尹遥的扇子不同,李群玉并没有提及李白和他的“登金陵凤凰楼”。他称凤凰台为“老吴宫”,如“老吴宫”。美好的气氛消失了,浪漫也散了,成为了前朝的往事。到了唐代,金陵凤凰楼的歌声并没有形成潮流,凤凰楼也没有成为旅游“打卡”景点。所以呢当时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所谓古“台”,本来与楼观之类的建筑是有区别的。高于周围的平坦地面,无论是自然形成的、夯土的还是砖石砌成的,都可以称为平台。 《法源竹林》记载:“有凤凰聚集于此,故名凤凰台。”言下之意,凤凰台之所以得名,是因为传说中的凤凰聚集于此,并没有打算在这里筑台。这种命名方法与李白仿沉全期《龙池篇》首句“龙跃湖龙飞”的含义一致:“龙池”之所以叫“龙池”,只是因为传说中的龙曾经来过,而不是因为龙来了才建龙池。李白的“凤游凤台,凤离台空江流”正是他的意思是什么。总之,李白参观过的凤凰塔也许没有必要。它是有意建造的,当时并不广为人知。李白是第一个将其写成诗的人。所以,不是诗依凤凰台而存在,而是凤凰台依诗而存在。李白的诗意描述中没有对应的地方。后人的诗词有时也会写到凤凰塔的高度和大小,但大多是虚构的文字,缺乏足够的证据。例如,宋代杨万里有诗写道:“千年凤凰楼高百尺,凤凰潮汐不复返”。严格来说,它并非来自于对实际场景的观察和描述,而是来自于书面文学的悠久传统。回顾搭台上马主题文学作品e、《诗经》中周文王有关灵台、灵沼、灵禁的歌曲可能是原作者。后来,后人有关于纣王鹿台的记载,鹿台“长三里,高千尺,观云雨”。楚王修建了许多高台。如陆云《新语》云:“楚灵王于黔西河筑台,高五百尺,以登浮云观天文。”楚王尚且如此,汉朝皇帝更甚。他们搭建的高平台,与你们之间的旅行理念有着无比的联系。凤凰本是从天而降的灵鸟,所以诗人认为凤凰的平台高“百尺”。宋代吴景波也在《沁园春登凤凰台》诗中写道:“再登高台,探仙,仙在哪里?”他用李白代替了凤凰,将自己仙人的身份与高台寻仙的想法结合起来。这正是因为低平台不足以探仙。陈作义的《凤凰台》。对“凤凰胜景”的描述,无论凤凰塔在唐时的情况如何 宋代以后,地方官员和地方文人继续尝试重建凤凰楼和凤凰楼。至少有三个大型重建项目。但重建后又再次陷入衰落,两者接替。南宋马光祖为重建凤凰台撰文:“此台为唐代政治台地, 世代以之保存古今。”这可以追溯到宋其秋(887-959)的“游凤凰台,献诗》(其作品之一为《写于凤台山亭》。诗《子,辰仙司空》有两句):“上有步征塔,八楼皆在城中。”可见,唐宋时期,位于此处的步征塔曾被称为凤凰楼,凤凰楼仅作为场所 供人们参观的名字,表示尊重。早在马光祖之前,您也曾游览过凤凰台。据他在1169年至1170年间所写的《蜀志》记载,巴尔亭寺有凤凰台和揽慧阁,但“现废弃为军械库,但阁已在旧址上重建,颇为宏伟”。我之前引用过这首诗序言中的一句话 南宋林希夷《秋凤台》云:“凤台以李翰林诗而闻名。”但有趣的是,当他参观凤凰台时,他发现恐怕自己走错地方了:于思翰林作诗时,平台不应该是白鹭洲。当询问时,老人指出没有固定地点。从这个平台上已经看不到三座山了,它们已经远离了钱江的尽头。如果当时是真的的话,那首mga诗就不会被这样模仿了。刊文应更正以待昔日感激之人。林希仪来到这里,对《登金陵凤凰台》的印象是“三山半在青天,一水分白鹭洲”,但眼前的景象却完全不同。这是怎么回事,林兮兮或许真的走错地方了。地点 但即使他走到了正确的地方,他也看不到李白诗中的风景。你为什么这么说?清代吴敬梓(1701-1754)在《金陵山水诗·凤凰台》序中作了解释:唐代,嵊州城规模还很小。从这里可以远眺雄伟的杨行密城墙,南望浒河。吴国(902-937)五朝十国,因创建者为杨行密(852-905),又称杨吴。杨武攻克建淮地区,西定金陵。徐温将军重建金陵城,将内陆秦淮河并入城内,并在城周围挖了护城河,史称阳武城壕。金陵的水系、城市布局、自然风光都发生了变化。对比《唐盛州图》和《建宁府志》中的《南唐江宁府图》可以看出,原本位于江边的凤凰台被围在城墙之内。这一带的自然风光,从此在李白的诗词描写中消失了。道光年间清朝(1821-1850),周宝钧写了一首诗,名叫《凤凰台》。上联及下联曰:“凤凰台已除无踪,尚有名人未除。”在河的远处可以看到两条河,但在城市的高处可以看到三座山?其序曰:“(凤凰台)曾临江,后为杨武筑城所遮,故三山及白鹭洲不可见。”杨武之后,这一带周围的地理形态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凤凰台地处河道拐角处,长期的淤积使白鹭洲一方面挤压河面,另一方面又与河岸相连。长江因此远离凤凰台。到周宝军生活的时候,昔日的“白鹭洲”地貌已经“一分为二的水”已经彻底改变。加之商业活动繁忙的民居和拉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剧。城墙遮挡住了江景,“三山半青天”的深邃景色也无法恢复。有趣的是,正是在南唐宋以后,也就是金陵城的面貌发生改变之后, 凤凰楼碑刻名声大噪。当然,地理环境难免会发生变化,但诗还是可以写的。但真正令人难以置信的是,从这些诗中,我们很少看到当时凤凰塔的景色。个别诗人偶尔会有疑问,遗憾野树太多,古迹未存——别忘了,凤凰台遗址长期以来一直没有被评估过。尽管 这个,曼汉碑刻者们仿佛还生活在李白笔下凤凰台的文字风景里,仿佛一切的变迁从未发生过。或者想象一下江上凤凰台一如既往的广阔景色,比如宋代郭祥正(1035-1113)的诗:“高台上无凤凰游,海中长江浩浩荡荡。”明代焦洪所写的凤凰台观也同样令人印象深刻:“望东南,长空落雁”。为此,我们要多么感谢林希仪、周宝轩这样的诗人啊!正是因为它们揭示了凤凰塔古迹的真相和现实,我们才没有被蒙在鼓里。重新确认的凤凰台选址,历经多次变更。了解真相只是问题的开始。宋代及宋以后的诗人继续写金陵凤凰楼,但很少写金陵凤凰楼。记录当前场景。你看,是不是因为“台湾风景累了”,没什么可看可写的了?既然没什么可写的,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写呢?答案可以复杂也可以简单:这些诗人来到这里是因为他们相信李白已经在这里。金陵凤凰台因李白曾到访过一次而变得非凡而重要。更重要的是,李白留下了《登金陵凤凰台》。他们写《凤凰台》不是根据眼前的景象,而是根据李白的诗,所以身体在场并不是必要的条件。高度文本化的凤凰台取代了实体的凤凰台,为凤凰台的书写奠定了永恒的温床。此后,新的作品不断产生,李白本人也因题刻凤凰台而被后人所铭记。这是余文所安所说的,纪念者最终成为纪念,为历代诗人提供了继续写作的动力。后人通过不断的书写加入到史迹的文本谱系中,并在这个过程中从回忆变成了回忆。 “长前四十八景如金陵”、“凤凰台三山”。 《凤山风景区》图纸中需要补充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重新确认的凤凰台遗址也发生了反复的变化。例如,明万历年间,在凤凰台旁发现了“阮籍墓”。清代周宝钧的《凤凰台》最后两联是这样说的:酒帘邀客竞,笛牛群回记忆。只剩下一块碑传到了金的坟上,我泪流满面地来祭奠。诗的序言曰:“(凤凰台)位于今小七仓西南,旁有金代阮步兵墓。”据姜鸥岳所著《康熙《建宁府志》(陈开宇版)《凤凰台的重塑与清初文化重建》一文,阮籍墓的记载,最早见于姚禄所著的《吕书》卷七“遗迹篇”(约萨1572-?)“:“有阮籍。 姬氏墓在山阳秣陵凤凰台旁,不知为何葬于此。 ”此事发生在万历壬辰,即公元1592年。周亮的著作《赎凤台集》翻译了姚律的话,却省略了“沙囊多有其居住痕迹,不知为何葬于此”这句话。他还引用了《刘庭鸾诗金陵墓诗》中的两句:“阮籍墓何时到,金陵必有山。”和一个断言:“一切都清楚并得到证实。”吴敬梓在《金陵·凤凰台景诗》序中对此说法有所保留,并表示有人怀疑这是阮孝胥的墓。他认为阮氏祖籍是陈六卫氏,卒于魏朝。他不是晋人,也不应该葬在吴国。但阮孝胥(479—536)并非金人,金陵说不能成立。然而,扫墓最终成为凤凰台游览的保留部分。写凤凰台的人有时也写“阮步兵墓”或“金墓”,如吴敬梓、周宝春等。有趣的是,即使阮籍或阮孝胥属于金朝,他们也无法证明这是金墓,但人们仍然称其为金墓。清初陈开宇主编的《建宁府志》称:“关白诗”布金代的山丘变成了古山,“无疑是指阮氏墓”。表面上说。陈开宇似乎在李白的诗中找到了墓主身份的证据,用了“以诗为证”的说法。事实上,他通过确认墓主人的身份,“完成”了李白的任务。就这样,他在“晋衣化古山”的壮丽场景中,成功读懂了明代发现的古墓。明代沈世充《南京十景》、《江山胜迹》绘图。从以上对作品的细读和史料的探讨,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作为文本化凤凰楼作品的基础,《登金陵凤凰楼》不仅是关于金陵凤凰楼的,而且超越了这个具体的地点。李白在诗中写下了三山和白鹭洲,形成了凤凰台景观不可替代的规范,但他也将凤凰台的景观融入到一个更通用的文本模型中。对于来到凤凰台的游客来说,进入这种诗意语言所构建的秩序意味着离开自己所处的地理空间,然后通过现在与过去、名与实、存在与空虚、可见与不可见等一系列时态不同的句子来重建自己与壮观场所的关系,完成凤凰台的体验观。事实上,一旦诗歌的语言模式内化于灵魂的感性结构中,人们就能强烈地感受到此时此地“起义与持久、毁灭与生存、消失与可见之间的张力”——这就是H.诗的评论。可见,李白的《凤凰台》作品具有普遍性,不依赖于特定地点而存在。呈现出一幅精神景观内部结构。这种精神景观源于诗意语言的塑造,因此它先于任何具体的观察或旅游体验而存在:它是内在的,可以储存和运输,可以随时从阅读记忆中调出。它可以通过外部机会预测访问者当前的位置,并与这个特定位置以及相关的记录和谣言进行交互。凤凰台的面貌发生了变化,景色被彻底破坏,甚至连废墟都一度无法通过检验,这一切都令人不满意。但史记的书写依然如故,不会因此而停止或停止。尽管这种“凤凰塔现象”看似奇怪或违反直觉,但它揭示了历史遗迹书写背后的一个重要假设,即高文本凤凰塔比实体凤凰塔更坚固、更耐用。这是李白的咏凤凰诗凤凰台的文化记忆被激活和保存,并邀请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参与其中,并通过写作延续下去。本文选自《美丽胜境:人文景观的构建与传承》。文章中所使用的插图均来自本书。经出版商许可出版。原作者/尚伟,摘编韩晓/编辑何野/编辑张晋/赵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